香港虛擬銀行的起步,比其他先進經濟體系慢幾拍,但8間獲發牌的虛銀中,6間總算開始營業,並推出林林總總的高息存款、低息貸款、消費回贈等優惠吸客,加上Covid-19疫情「助攻」,逼使傳統銀行大刀闊斧地取消收費及加速數碼轉型。

香港虛銀看似開了個靚頭,但在虛銀市場發展較成熟的英國,多間銀行陷於窘境。Monzo公佈最新年度業績,虧損達1.14億英鎊,Starling則蝕了5,200萬英鎊。兩間銀行近日不約而同宣佈推出多項新收費,如Monzo客戶換銀行卡須支付5英鎊、30日內提款超過250英鎊須支付3%手續費;Starling同樣收取5英鎊換卡費、兒童卡及額外個人戶口等服務每項索價2英鎊月費。

虛銀優勢慢慢減卻   Monzo蝕足5年

英國虛擬銀行Monzo坐擁超過450萬,但自2015年開業以來年年蝕錢(網絡圖片)

Monzo及Starling分別坐擁超過450萬及150萬客戶,其發展及經營模式一直受世界各地數碼銀行借鑿。與香港剛出爐的幾間虛銀一樣,英國虛銀過去數年之所以能吸納大批消費者,全賴削減傳統銀行的繁鎖收費,並提供高息存款戶口、流暢的手機App用戶體驗,以及靈活運用網上渠道宣傳及與客戶溝通。簡而言之,就是在傳統銀行服務的基礎上,改善客戶體驗及降低收費,但鮮少有前所未見的創新產品。

隨着數碼銀行市場發展成熟,英國虛銀的優勢慢慢減退。傳統銀行的網上宣傳追上潮流,數碼產品的體驗不斷改進,市場競爭加劇,虛銀吸納新客戶的成本日漸增加。而在全球減息大趨勢下,虛銀想靠高息戶口、低息貸款等銀彈攻勢搶客,只會越來越吃力。吸客表現出色的Monzo,自2015年開業以來仍年年蝕錢。

優惠吸引過產品  燒錢難見出路

如今英國虛銀面臨不利的市場形勢,開發新的收費產品是無可厚非,但把原本的免費服務改成收費,卻顯得與過去強調低收費及高透明度的方針前後矛盾。須知道虛銀產品線及品牌知名度不及傳統銀行,以燒錢手段搶過來的客戶,對虛銀的忠誠度成疑,隨時因新收費而轉會。當然,對銀行經營成本而言,流失一部份較低消費能力的客戶未必是壞事。

香港虛擬銀行市場仍處於燒錢期,優惠比產品本身更受市場觸目,但就算本地虛銀間間有大財團支持,燒錢終歸不是出路,長遠仍要憑數碼服務找到獨特市場定位,才能避免步上Monzo「旺丁不旺財」的後塵。

撰文:Manson

作者是本地FinTech Startup的內容部門主管。


StartupInno.io 串連最有價值的科創觀點,渴求創新無極限。和我們一起追蹤全球正在被科創技術吃掉、重塑的各類產業,找到香港在國際趨勢中的新定位!

StartupInno.io 現長期徵稿。歡迎來稿交流對各種創科獨特看法。 如蒙投稿,請附上不多於200字個人簡介及近照一張。 文章一經採用將由 StartupInno 編輯部潤飾,更會開設個人專欄,為廣大讀者介紹香港創科市場最新動態。

我們的目標就是與您一起成長。謝謝您加入我們這個旅程。

StartupInno 香港創科故事、專欄作家徵稿中!創業專欄投稿

StartupInno 最喜歡收到讀者的五星評價❤️
[Total: 1 Average: 5]

Angel Chan

StartupInno 創科版記者 | Slash 幼兒舞蹈老師 | Workaholic 兼 alcoholic,歡迎在迷糊朦朧間與我一起論盡世間百態。